top of page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

2021-22 研究計劃報告

(撰寫人︰唐睿博士)

I.  概要︰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下稱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策劃及推行。2021-2022年度,計劃步入了第三個年度,亦是最後一個年度。儘管疫情仍然持續,但在經歷了2022年1月至3月的疫情高峰、學校停課之後,大部分學校,已於復活節假期後,逐步恢復上課。不少參與計劃的學校,均積極以實體的面授教學形式落實計劃。基於各種因素,本年度參與計劃的學校數目、學生總數,以及整體成效,不但較去年大幅提升,整體數字,亦是計劃推行三個年度之中,表現最突出的一年。

 

本年度參與計劃的學校,共有31間,包括24間小學,以及7間中學,較前一年的27間學校多出4間,整體受惠的師生數目是三年之中最為可觀的。

 

本年度通過計劃而得以體驗教育劇場的教師共有136位,其中111位來自小學,25位來自中學。在參與計劃的老師之中,其中有71位,曾參與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所舉辦的教師培訓工作坊,深度認識教育劇場哲學、理論,以及教學法。71位老師在接受培訓之後,就負責回校與其他參與計劃老師分享所學,然後一起統籌計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讓計劃在校內順利推行,充分達到了計劃鼓勵教師去推廣和傳播教育劇場理念的目標。

 

至於計劃裡最為關鍵的參與者——學生,在2021-2022年度裡,共有2,858名學生參與。在疫情仍然持續、大部分學校只能有限度進行半日課等限制下,計劃的學生參與人數,可說是相當可觀。除了參與學生人數眾多之外,學生在計劃裡的整體經驗都非常良好,通過計劃,學生在歷史、文學、文化及語言等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提升;而計劃也對學生的品德情意和學習態度的培育,例如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同理心等等,都發揮了正面的影響,具體的內容和數據,將會在下文相關部分加以闡述。

 

承接去年的研究發現,本年度計劃繼續為擁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例如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問題的學生,提供了一次非常正面的學習體驗。跟常規課堂上的表現相比,部分擁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推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更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比平時更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更主動地完成習作。

 

計劃另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演教員 (Actor/teacher),積累了2019-2021的計劃經驗後,演教員在2021-2022年度的表現都更上一層樓,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技巧的運用,都把握得相當成熟。演教員在教學技巧上的提升,特別體現在他們的寫作教學方面。參與計劃的演教員,在本計劃之前,基本上並沒有任何詩歌寫作教育的經驗。然而在三年的計劃裡,演教員迅速把握了詩歌寫作教育的技巧,並逐步確立了一套教育詩歌創作的基模,結果不論在小學組《妙虛傳》的古詩續寫活動;抑或中學組《夜空》的新詩創作活動,演教員均能夠有效地誘導學生在十分鐘之內,完成創作,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創作的趣味,增加了學生創作詩歌的信心。

 

總括而言,本計劃的整體成效在2021-2022年度,都相當成功。在疫情持續,種種社交和教學限制之下,計劃仍然有如此突出的成果,實有賴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台前幕後一眾工作人員的努力。

II.  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師培訓工作坊︰

2021-2022年度的計劃,共有31間學校,71名教師報名參與計劃的教師培訓。劇團為參加教師籌備了共10小時的教師培訓工作坊。

 

由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藝術總監陳恆輝先生、行政總監陳瑞如小姐及專業演教員團隊,向教師講授富有創意的戲劇教學方法,即席示範本團編作設計的前、後置戲劇教學內容,擴展教師的創意思維,增強他們建構有效教學情境的能力,讓教師掌握帶領及靈活運用戲劇教學的方法。參與教師亦會於檢討會分享教學心得、教學歷程、學生作品等,相互交流,進一步完善及改進教學的模式。

 

A. 工作坊內容︰

其中,初中教師培訓工作坊,於2022年4月30日,以線上的形式進行。工作坊主要向中學教師說明「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的內容大綱、介紹計劃當中所採用戲劇教育概念及成效。教育劇場計劃分為教學及研究兩大範疇,教學內容分別為前/後置教學及藝團造訪;研究部分則專注在教師及學生發展評核,主要以問卷調查及學生作品去評核計劃成效。

 

工作坊首先簡單介紹計劃內容,緊接由藝術總監陳恆輝先生及行政總監陳瑞如小姐介紹戲劇教育的四項功能,分別為:祭祀、娛樂、治療及教育。相傳戲劇是由古時祭祀儀式演變而來,人們相信藉由歌舞等表演藝術娛樂神明,能夠受神明庇佑而免於災難。陳小姐向參與者講述完戲劇的起源故事後,隨即將內容連結到實際的教學應用上,她提醒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亦應交代戲劇教育的起源,讓學生明白即將進入「祭祀」儀式,並產生「將會發生某事」的期望,並一同投入其中,而這亦是戲劇教學法的重要條件。

 

劇團兩位總監隨後就向參與教師,說明戲劇的「娛樂」和「教育」傳統。二人提醒老師,戲劇具有令人反思,釋放自我以達到愉悅,解脫的可能。其中「反思」這一特質同時兼備教育功能。觀眾並非單方面接收訊息,而是主動思考並觀察劇場上發生的事。陳小姐引述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話,指出戲劇作為學習的過程及媒介,令人更能夠理解劇情再現之世界並作出相應行動,簡而言之,觀賞戲劇的過程,實際也是一段學習的過程,而這過程,甚至有改變觀眾行為及價值觀之可能。

 

最後,兩位總監向老師說明戲劇與治療的關係。戲劇治療為藝術治療其中一種分枝,結合心理學、戲劇及劇場理論。透過有意圖地運用戲劇去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在扼要介紹完戲劇教育的功能後,工作坊的內容,就過渡到介紹戲劇教育類別及其目的。

 

兩位總監特別指出,「教育劇場」的宗旨,是讓所有師生參與劇場演出,在體驗之中學習。師生在劇場裡,會透過角色扮演去協力推進文本並合力解難;著重引導學生發揮創意,讓學生自行想像角色在當下情景會如何反應,從而培訓學生創意,臨場發揮,即時互動技巧,而這些目標,將會是藝團造訪當日的重點。在藝團造訪的過程裡,師生會一起透過角色扮演,克服一系列挑戰,並在過程中學習與詩歌有關的知識,包括詩人背景、歷史文化、賞析詩歌、詩詞格律等。

 

除了闡釋計劃背後豐富的理論及技巧後,劇團就在工作坊裡,讓參與老師學習和實際一些具體的戲劇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熱身遊戲」、「劇場遊戲」、「靜止視像/定格」、「思路追蹤」、「坐針氈」等。「熱身遊戲」顧名思義是讓身體熱身,進行簡單動態拉伸及熱身動作,如開聲訓練去令身心都準備投入教學。至於「劇場遊戲」部分,則是指劇團用於訓練演員,集中肢體,聲線,感官及思維的鍛鍊方法。講解過這些方法後,劇團特別提醒老師在教學的過程裡,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學意義,藉之引導學生明白遊戲的意義,而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裡,要特別訓練好個人的評賞分析及觀察能力,好讓老師在活動的過程裡,能夠給予學生具體、深入的回饋,而非單單只說「幾好呀,唔錯」。

雖然工作坊以線上形式進行,但在工作坊的中段,劇團成員還是邀請了老師在各自的屏幕前隨演教員一同熱身並進行教學活動。首先是「靜止視像/定格」,演教員在這環節扮演成學生,集體製作一了個情境,他們運用肢體將一個時刻的動作凝固,表現生活中/故事中的一個靜止畫面,共同討論畫面中最重要的共同符號(畫面/空間)。這時候陳小姐邀請其中一位老師以「第一層次」[1]作答,該老師扼要描述演教員動作,以及這些動作給予她的感覺後,陳小姐隨即指出形容人物感覺是屬於靜止視像的「第二層次」,並請老師再次嘗試且指出演教員的動作細節,如視線方向、動態、表情等。通過這示範,劇團讓老師了解到「靜止視像/定格」的教學目標首先需要抽起觀察者的主觀感受,然後以觀察者的角度捕捉演出者的情境細節,讓其他的觀察者(戲劇情境裡的學生) 加以觀察並作出詮釋。

 

完成「靜止視像/定格」的講解後,工作坊即轉入「靜止視像」的環節。「靜止視像」的教與學情況:導師先引導學員了解自身所扮演的人物的所思所想,然後再帶領觀察的學員一起研究戲劇情境中人物的相互關係,以及畫面所要傳達的意義。

 

講解、示範完教學活動後,工作坊就踏入尾聲。劇團在這部分主要向老師講述一些詩歌教學的策略,分析學生學習詩歌時的認知心理,以及「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的教學目標。劇團指出,計劃的目標,乃希望改變學生對詩歌的一些偏見,特別是學生認為詩歌門檻高,因此抗拒學習的偏頗想法。劇團以去年的教學經驗作為例子,分享演教員在活動裡,怎樣透過說書並結合戲劇教學策略去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特別是在藝團造訪時,演教員和老師實際上可以以聲入情,最後達到和學生快樂聊詩的教學目標,而計劃亦能夠鼓勵學生提高寫詩的自信,由用字開始,組成句子,加以簡單修改,最終就可以創作出一首包含個人情感的新詩。整個教學計劃,似乎充滿挑戰,但在推行活動的期間,兩位總監和演教員會跟老師保持聯絡,並親身去學校觀看老師前、後置教學,提供支援與意見,以確保老師有足夠的支援,讓整個教學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B. 鞏固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技巧︰

教師培訓工作坊所獲得的成效及回應均非常正面,據完成工作坊後所收集的問卷,參與工作坊的老師之中,大部分都肯定工作坊價值和意義,其中︰

  1. (98.7%) 認為計劃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2. (98.7%) 更樂意在日後的教學,應用戲劇教學技巧,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3. (100%) 認為已經習得教育劇場的根本理念,以及戲劇教學技巧;

  4. (100%) 認為已經習得組織教育劇場的技巧和統籌相關活動的能力;

  5. (100%) 認為教師培訓工作坊裡的體驗和工作坊所教授的技巧相當有用。

 

不少參與教師,都在問卷中就著工作坊的經驗,填寫了十分詳盡又具體的感想,以下摘錄了其中幾位的回饋作為參考︰

 

「戲劇教學能將較深的文學作品,用簡單的戲劇呈現出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余老師 (沙頭角中心小學)

 

「學生通過創作或欣賞詩詞,學會如何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工作坊讓我了解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魏老師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創作讓學生不限於聽和看的輸入模式,嘗試創作輸出引發他人的思考。工作坊讓我了解教學可以很有趣味、互動、投入,以及如何控制節奏。」

——彭老師 (聖公會主風小學)

 

「參與工作坊後,思考用更多元化的活動去刺激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林老師(保良局馬錦明中學)

 

[1] (框架,外形,表象。沒有感覺) 肢體動作

III.  普及戲劇教學法——教育劇場工作坊︰

除了教師培訓工作坊之外,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在計劃的每個年度,也會籌備一個演教員培訓工作坊,供有志投身教育劇場的人士——特別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教育系碩士生參與,深入了解教育劇場的理念和技巧。

 

本年度的工作坊於2022年7月8日至10日進行,共有21人參加。

 

工作坊由呼吸練習和感受四肢的訓練開始,通過這些主題,學員得以熱身和投入到課堂的活動之中。活動期間,演教員站在前面帶領學員,其他演教員則會在房間裡不斷巡邏觀察每一位學員的動作,不時輕聲或者用手指正學員動作的要點。為了保障學員信心,演教員在提醒學員的過程裡,會儘管避免讓其他學員看到,確保學員能夠隨心自由地活動,修正自己的動作。由於活動的氣氛相當好,而不少學員具有戲劇訓練的經驗,大部分學員在短時間內,已十分投入和忘我,甚至會趴到地上感受自己的身體。

 

完成熱身後,演教員就為活動作小結,提醒學員教育劇場在教學形式上的兩大要點。首先是在活動開始前,導師必須要交代清楚所有規則,因為在教育劇場的理念相信,清晰的規則將有助學生學習,相反,要是課堂沒有訂立清晰的規則,課堂就可能會變得十分混亂。第二個要點是,在教育劇場裡,問答非常重要。在教育劇場的活動裡,如果沒有問答,同學會對活動當中的知識點感到模糊,那麼儘管戲劇教學的活動讓他們樂在其中,但課堂之後,學生對於教學內容和重點仍可能一問三不知。因此,在教育劇場進行過程裡,演教員除了通過活動讓學員投入課堂,在進行活動的時候,也要確保自己能夠將活動過渡到教學要點。

 

除了活動之外,劇團在工作坊也特別向參與學員講解兩位對教育劇場有重要影響的戲劇大師的戲劇理論,兩位大師分別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而二人對於以戲劇探索社會和自我的觀點可謂截然不同。

 

工作坊首先介紹了史氏的生平,然而介紹了他的著作My Life in Art和《演員的自我修養》。史氏認為戲劇是反應社會、家庭和女性問題的。史氏的戲劇理論體系的十個重點是假使、規定情境、想像、集中注意、交流、肌肉鬆弛、行動、目的、真實感和情緒記憶。史氏體系強調演員心理的自然主義,確信心理與形體的有機統一和相互影響。他最重視的便是經驗,認為演員必須和身體交流。強調「真實感」和體驗,他提出「演員會不由自主地活於角色之中,既不去注意他是怎樣感覺,也不考慮他在做什麼,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識地做出來的。」史氏指出,儘管戲劇裡有些事情我們或許從未體驗過,例如殺人,但我們曾有過其他攻擊性的情感,例如拍死蚊子,這種傷害性的情感是相似的,透過我們的情感記憶,即使我們沒有百分百的相關經驗,但我們仍能夠自然而然地將這些行為表演出來。

 

工作坊的後半部分則講述了布萊希特和教育劇場的關係,介紹他在戲劇中的理論怎樣運用在教育當中的。他生活在一戰和二戰的年代,受時代背景的影響,他的戲劇大都是史詩劇場,是敘事式的,他反對觀眾絕對移情,認為觀眾會因此變得盲目,於是透過陌生化的效果,讓觀眾抽離,從而讓觀眾思考、批判和反思,思考就是娛樂。隨後工作坊就向學員介紹了舞台「陌生化」的四個技巧,第一,不能是真實的環境,第二,使用特定的藝術手法,如投影文字和電影片段,第三,廢除第四道牆,演員直接面向觀眾,第四,演員和角色的分離,要「既入且出」的表演。當中第三和第四項對藝術教育的發展影響尤其深厚,學者一般認為這是本著布萊希特戲劇的原意精神,所有教育劇場計劃均銳意關注特定的社會問題,並加深受眾對問題的意識,以至具體地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場景讓他們對社會議題作出回應。因為廢除了第四道牆,觀眾不再是觀眾,更是「劇中人」,他們能夠協助角色解決問題,透過戲劇來思考是讓人學習的一個方式。為了最快讓觀眾入戲,所以社會性姿態(Gestus)十分重要,透過角色的社會階級,好讓觀眾一眼就能看出社會的現象,從而進行批判。

 

在講授完理論後,演教員安排了一個活動給學員。演教員為學員安排了一段歌謠,並讓學員扮演社會不同的典型人物,讓他們實踐「既入且出」和演員與角色分離的理論,這些典型人物包括乞丐、有錢人、女孩、司機、明星等等。學員在主動背頌歌謠之後準備表演。表演結束後,演教員和學員都會向表演者提供了回饋。

 

劇團在工作坊的最後環節向學員介紹了說書,以及自報家門兩種能夠讓觀眾快速入戲的表演方式。在這環節,演教員向學員示範了白樂天營救元稹的情節。該情節需要學員參與演出,協助角色排出詩句順序,隨後還需要開會決定怎樣營救白居易。在開會的情節裡,演教員讓每個參與者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藉此產生「廢除第四道牆」的效果,而在演戲的時候,演教員還示範了「三頭理論」的應用,說明他們既是角色、亦是演員和老師的身份。演教員特別提醒學員由於在演出時,每個身分都相互影響,因此在演教員在扮演角色的同時也需要引導學員,於是在教學語言方面,可以善用「是,但……」、「我們……」、「我好奇……」這種辯證法的句式來讓更多學員加入和展開思維,通過提問來建立學員和角色之間的橋樑。

 

工作坊一方面向學員講授理論,同時又通過實踐讓學員應用和體會戲劇教學的技巧,因此整個工作坊的教學內容可謂十分清晰,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演教員的具體例子和解釋,都變得容易理解,學員在活動中可謂獲益良多,對於工作坊的體驗相當滿意。

IV.  教育劇場的成果——知識的提升與學習態度的轉向︰

2021-2022年度參與計劃的學生,共有2,858名,據研究團隊統計,學生在計劃裡的體驗都非常良好。在知識提升方面,大部分學生在歷史、文學、文化及語言等方面的知識都有所加深,而計劃也對學生的品德情意和學習態度的培育,例如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同理心等等,都發揮了正面的影響。

 

為了評估學生在參與活動前後的知識增長,研究團隊在學生參與活動之前,邀請學生填寫了「前置」問卷;同時亦在「後置」結束後,再邀請學生填寫「後置」問卷,比對學生在活動前後,在唐代文學、歷史、文化,以及中國語文幾方面所掌握的知識,是否有所增長。

 

在對比學生在「前置」及「後置」共20題的答題表現後,可統計出學生在文學、歷史、文化、語文等方面的知識均有增長,足見教育劇場能夠非常成功地提升參與學生在有關領域的知識,協助學生掌握教學設計中的重點知識。

 

學生於各範疇的知識增長百分比的平均值為︰

 

文學知識(19.03%)

歷史知識(11.93%)

文化知識(16.88%)

語文知識(11.03%)

 

至於參與計劃的學生,對於教育劇場和戲劇教學法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

 

活動讓詩歌的內容更容易理解(90.45%)

你對學習和欣賞中國詩歌,更有信心(82.85%)

活動形式讓你更樂意表達意見(83.85%)

戲劇活動的形式,能鼓勵你懷著信心,以更清晰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意見(83.6%)

你對這次學習經驗感到滿意(91%)

計劃讓你想認識其他的詩人的故事(81.55%)

 

A.  小學組——知識增長以及對戲劇教學的新理解︰

本年度參與計劃的小學,共有24間,進行的藝團造訪場次總共有73場,參與的學生有2,054人。

 

一如過去兩年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從後置問卷中,發現不少學生對教育劇場的活動都十分滿意,大部分學生對於計劃能讓他們遨遊於歷史故事,都表示滿足並且樂在其中。

 

大部分學生在後置問卷都表示,教育劇場對提升他們文學、歷史、文化和語言知識有正面影響,而活動之所以能夠幫助他們學習知識,乃是因為戲劇教學讓他們進入了歷史情境,這情境容許他們以更實在的感覺,體驗歷史故事,因此他們對於相關歷史事件、文化的印象,也更為深刻;與此同時,通過演教員與學生反覆背誦古典詩歌,然後結合故事情境加以解說詩歌內容,大部分學生都覺得學習古典詩歌,並不再像想像或者過去在常規課堂體驗過的那般困難了。

這種體驗和想法,在學生的學習態度統計數據裡,就更鮮明地展現了出來。從研究團隊收集得到的問卷,可以統計出,2021-2022年度有89.5%參與計劃的學生對整個計劃感到滿意,而從問卷所調查的一些項目,不難發現學生對計劃感到滿意的原因。

 

首先是計劃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容易理解。在參與計劃的學生之中,共有88.1% 的學生感到詩歌的內容更容易理解。事實上,這次計劃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劇中所涉及的歷史、文學、語言、文化等知識,對高小學生而言,都並不容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裡,類似的古詩內容,就得讓老師花上許多時間和心力去教授,而且學生亦不見得都得容易吸收到教學內容。可是在計劃裡,所有的知識都以比較具體的情境躍現學生眼前,並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因此學生就能更實在地吸收教學內容。

 

戲劇教學的方式,讓整個教學內容變得更平易近人,演教員還有老師在活動裡面,又放下了一般老師在傳統課堂裡的權威身段,以同行者的角色與學生互動,鼓勵他們學習並發表意見,因此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裡,都展現出充分的自信。共有80.4%的學生,對於學習和欣賞中國詩歌,更具信心;除此之外,由於計劃鼓勵學生交流和提出意見,而演教員又能以開放的態度,聆聽學生的想法,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感到,自己在計劃裡,更樂意和更有信心表達自己。共有81.7%的學生同意活動讓他們更樂意表達意見;而80.3%的學生,則更精確地表示,是戲劇活動的形式,讓他們有信心,以更清晰的方法,分享意見。

 

正因計劃給予了學生一次美好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明白到學習古典文化、歷史、詩歌和詩人故事的趣味,參加計劃的學生裡,共有82.7% 表示,在參與活動後,會更希望能多認識其他的詩人故事。以上幾項數據明顯地證明了計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總體成效,無疑是非常成功。

 

B. 中學組——對詩歌教學的啟示︰

2021-2022年度,參與計劃的中學共有7間,參與活動的中學生有804位。

 

雖然小學組學生對計劃整體學習體驗,已予以極高的肯定,但中學組在有關方面的統計數值,竟比小學組更高。中學組有92.5%的參加者,對計劃中的體驗感到滿意,而跟2020-2021年度的統計結果十分相似的是,在眾多選項之中,認為活動讓詩歌的內容更容易理解的參與者最多,共有92.8%,這數值對於文學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價值。

 

 中學組所教授的詩歌,以現代詩歌為主,中學組所教授的這些以白話文寫作的詩歌,理論上對學生而言,應該更易於理解,然而在計劃的體驗裡,中學組卻比小學組有更多的學生,認為活動讓詩歌更為容易理解,這無疑說明了,理想的詩歌教學目標,並不單於將詩句或詩中的字詞作一番語譯,而是在於說明詩歌的深層訊息,例如詩歌所表達的情懷,詩句所隱含的詩意、哲思,乃至一些實驗性的探索。在研究團隊跟參與計劃老師的訪問裡,不少老師均表示,在參加計劃前,一直都覺新詩儘管在語言上,看似較古詩易懂,但在引導學生賞析新詩時,新詩卻往往較古詩更讓人感到無從入手,而計劃中學組的研究結果,正好說明,新詩雖然在語言上相對較古典詩歌更為易懂,但若欠缺了對詩人生平和詩歌創作背景的理解,這些字面看似明瞭,卻無從解讀的詩歌,反而會讓讀者更為費解和感到艱澀,例如聞一多的〈也許〉,倘若學生不清楚聞一多的生平,將難以理解詩歌悼念亡女的主題;而如果學生對余光中的創作母題欠缺認識,不了解對於存在意志的執著,那麼〈與永恆拔河〉一詩,就會變得抽象難懂,無從解讀了。然而,藉著計劃裡的情境演繹,學生得以對詩人的生平,詩歌內容獲得更為具體和深刻的印象,因此不少學生都特意在問題裡,填寫了活動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的意見。[2]

[2] 「更認識詩,特別是新詩」(基督書院);「最深刻的是「凶殺案」(初中藝團造訪的偵探故事情節),我認為在生動的課堂上更容易想了解詩人歷史」(保良局馬錦明中學);「非常有趣,在趣味中學習知識,記得更牢固學得更輕鬆」(保良局馬錦明中學);「我覺得今次活動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它讓更加熟識古詩,也加深了我對新詩的了解,使我又有了一個珍貴的知識。」(台山商會中學)。

V.  探索嶄新高效的詩歌創作教學法︰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有別於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過去的教育劇場計劃的其中一個地方是,是次計劃在教授了一般文史學科知識之餘,還在向學生教授過一些「三美」詩歌美學知識後,要求學生立即應用所學,進行詩歌創作。

無論是小學組的劇本《妙虛傳》,或者中學組的劇本《夜空》,都將創作環節安排在全劇的最後一部分,以確保學生在先前的活動教學環節,學習了創作所需的詩歌知識,如《妙虛傳》裡,有關唐詩的格律、修辭手法;以及《夜空》裡,有關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等新詩概念等等。然後,在兩個劇本的最後一節,學生就須因應劇情,應用所學的知識,創作詩句。

 

一如過去兩年計劃推行時的成果,學生在藝團造訪的創作部分,都能夠在極短時間之內即席完成創作,而且不少組別,更能寫出教人喜出望外的佳作,這樣的成果,讓不少過去一直對教授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而感到頭痛的老師感到非常驚喜。而其中由於中學組的創作並沒有字數、句式的限制,學生就更能讓將他們的想像和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幾首學生在活動中即席創作出來的佳作︰

 

《心跳旋律》

(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 第二組)

 

森林暗處的烏鴉鼓動

黑煙內黑貓隱現

淒涼的月亮被蓋上灰色烏雲

陽光照耀藍天白雲

心頭大石落在湖面

如小橋流水般溫馨

 

《黑.擇.明》

 (田家炳中學 第四組)

怨恨就如黑色波斯菊,令人憎恨。

怨恨就如黑紫色的幽魂,纏繞著你的人生。

藏於惡毒眼底的深紅,終使人沉淪。

灰色的鐵鏈把執著鎖了起來,而白色的光猶如一把刀,把鐵鏈打開,原諒便是其中一束光。

茫茫大海,化解一切雜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斷腸人在監獄》

 (基督書院  第四組)

鐵鏈鎖著白雲

名利醒我斷腸

被困在牢籠裡

打小人的眼神

雨後的昏鴉們

雨天下,和頭酒

白雲下小橋流水

如鷹般展翅飛翔!

 

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自信地創作出無論是語言節奏、行文結構,以及意象運用都表現突出的詩作,並非偶然,而是多得演教員有系統的指導。

 

在三年的教育劇場計劃裡,演教員探索出了一套非常系統和有效的新詩寫作指導方法。在指導的過程裡,教員會鼓勵學生以語文的最基本單位——字詞來作為想像基礎。演教員會先邀請學生按著詩作的主題在紙條上寫出第一印象想到的字詞。然後鼓勵學生利用這些字詞,深化他們的情感聯想,例如「怨恨」、「寬恕」等情感。

 

之後,演教員會建議學生以相關的情感字詞為基礎,作一些色彩的聯想,例如黑色、灰色、紅色、綠色,而偶爾學生更會提出一些更複雜的色彩詞,例如湖水藍、橄欖綠等等,這些詞彙對於下一步的聯想,都非常有幫助。

 

蒐集了學生的這些色彩字詞之後,演教員就會引導學生以這些色彩字詞作基本的意象聯想,比方說,如果學生提供的字詞是黑色,演教員就會邀請學生提出一些黑色相關的意象,這些意象可以是自然現象、天文意象,或者動物意象之類,例如蝙蝠、黑夜、烏雲等等。隨後演教員就會根據學生所提供的意象來鼓勵學生展開想像,讓一個個獨立的意象能夠建構出一個更為龐大的意象系統。舉例說,學生在色彩聯想的階段,提供了黑色的色彩詞之後,演教員就會引導他們以黑色聯想成一個意象系統,例如「在黑夜的叢林裡迷路」。

 

到了這個階段,學生的聯想已經變得比較具體,演教員就可以根據學生 所建構的意象系統來鼓勵學生作一些通感想像,例如觸覺方面,演教員會詢問學生這個意象裡讓人感到的是什麼樣的質感或者溫度,是溫暖?涼快?清涼?聽覺方面,這個意象給人的感覺是寂靜?喧鬧?煩擾?

 

除了感官聯想的通感訓練,演教員亦會鼓勵學生作一些抽象或者象徵層次的聯想,例如輕、重;快、慢;緊密、從容等等。到了這個階段,學生的意象聯想就越來越具體。緊接其後,演教員就會邀請學生將這些比較成熟的意象系統發展成一個情景或一段簡單的敘事情節,之後詩歌的內容就大體完備。

 

最後的階段,演教員會引導學生著手打磨句子,組織詩句的結構,讓詩歌能夠具備音樂美和結構美。

《斷腸人在監獄》.png
《黑.擇.明》.png

VI.  總結︰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推廣和實踐教育劇場的時間,已有二十年。在過去二十年間,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除了在主題和教學內容上持續求變創新,讓教育劇場的參與者通過劇場,學習不同的文學、文化和歷史知識,同時也對教育劇場的形式和應用方式不斷探索。相對於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過去的教育劇場計劃,「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以詩歌為教學主題,而在活動的部分還加入了詩歌寫作的創作環節,兩個元素在現今香港的中、小學課程裡,都是公認極具挑戰的教學內容,可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在一眾台前幕後團員的努力下,設計了清晰明確的教學重點,教學活動別具成效,教學方法饒富趣味的劇本和教學內容,實在難能可貴。在各項成果之中,劇團在三年計劃裡所探索出的詩歌教學策略,從創意寫作教學的角度而言,更是別具價值,值得任教語文、文學和寫作的參考與應用。

 

綜合研究團隊所收集到的數據,2021-2022年度參與「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的教師,對於戲劇教學法的理念和技巧,均有了進深的了解,而且亦能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應用;參與計劃的學生在文學、歷史、文化和語文知識等方面,亦有了明顯的提升;起碼有80%以上的同學,表示對文學、歷史、文化、語文增加了興趣。除此之外,學生對教育劇場的體驗也相當滿意,對教育劇場中的教學效果、課堂氣氛、以及戲劇應用的滿意程度,均平均達到80%以上。總括而言,2021-2022年度「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的成效無疑非常顯著,整個計劃無論對教師或學生所帶來的啟發與改變,都充分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綜觀「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自2019年至2022推行了三年的整體成效,研究團隊認為,計劃無論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十分正面的意義和影響。對於教師而言,計劃深化了不少教師對戲劇教學法的認識,提高了老師應用有關教學法的自信;而對學生而言,計劃更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次珍貴的愉快學習經驗。通過計劃,老師和學生都對詩歌藝術,有了嶄新的認識。計劃一方面為老師教授文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技巧;另一方面,則豐富了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讓參與計劃的老師和學生,均了解到賞析和創作詩歌,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大大提高了老師在教授詩歌,還有學生在學習詩歌時的自信。與此同時,參與計劃的老師和學生,還通過計劃,體會到教授和研習傳統文化的趣味。

為了有效達到計劃的教學目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在劇本創作與故事場面設計等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中國詩歌傳統源遠流長,值得學生學習的詩人和作品為數眾多,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將小學組的教育劇場內容鎖定在唐代幾位詩人,通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元稹等人的生平貫穿教材,向學生講授唐代的興衰歷史,唐詩的格律特點,以及唐代文化的特色。以唐詩和唐代歷史作為「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的內容,將有助學生確立一些重要的古典歷史、文學和文化知識,亦較能夠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嚮往。至於中學組方面,愛麗絲劇場實驗室以徐志摩、聞一多、余光中、西西、梁秉鈞(也斯)、飲江、王良和幾位詩人的生平和詩歌作為教學中心,通過這些詩人,為學生講解五四時期的時代背景、聞一多的詩歌美學、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香港現代詩的實驗性與在地性,藉此讓學生建立賞析現代詩的基模,並且能夠將現代詩的美學觀點,應用到創作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現代詩外,中學組的教學內容,也結合了一些唐詩的內容,包括李白、杜甫和王維的詩作,將古典詩人的生平和詩作,鑲嵌到教學內容和劇本裡去,通過這些家喻戶曉的古典詩人和作品,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間接地表達了,中文新詩與古典詩,其實乃一脈相承,彼此雖然在行文習慣還有格律上各有不同,但都具備相同的藝術價值。

計劃還為參與計劃的師生,營造了一個有別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和活動,提供了優良的師生互動空間,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裡,充分發揮教學創意,至於學生在教學活動裡,也獲得了更多了表達和協作空間,種種條件,均有助提升互相尊重、欣賞的態度。至於計劃所用作教學內容的詩歌和歷史事件,亦有助學生發揮思辨和反思能力,從而提高個人的品德情操。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除了在實體教學上為參與計劃的師生,帶來珍貴的教學體驗,同時也將三年以來的戲劇教學成果,以線上資源、年報和研究報告等形式,與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計劃的各種成果和經驗,應用到不同學科、不用形式的教學情境,讓計劃的影響力,得以一直延續下去。

總括而言,「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無論從計劃的成效、計劃的開創性和影響力,皆可說非常成功,而計劃的精神、理念以及內容,均十分值得繼續推廣,繼續推行下去。

bottom of page